• 办 公:深圳市南山区数字文化产业基地东塔2003
  • 厂 址:深圳市宝安区公明西田工业区8栋18号
  • 电 话:0755-88838798、86219169
  • 传 真:0755-82048207
  • 客 服:QQ-641203553、QQ-371363977
  • 邮 箱:88838798@163.com
  • 网 站:www.szlwkj.com

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

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1)诗词楹联文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载体。
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大趋势。校园文学,是校园文化的一翼,文化的建设需要文学的支持。诗词楹联文学活动短小精悍,是校园文化的生动载体,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以诗联校园文学活动为突破口、切入点,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大课堂”活动,对于发展学生自身心灵,完善自我,具备文学修养及人文素质,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走进诗词楹联,学生的谈吐会因着词句而优雅,学生的举止会因着词句而端庄。吟诗作对,优秀的民族精神将在他们血脉中流淌,民族文化智慧将支撑他们人格的脊梁。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2)诗词楹联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资源。
以诗言志,著述引诗,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以来已三千余年,中国文学的长河,以诗歌为主流,“中国小说、戏剧的出现不仅远远地落后于诗歌,而且它们都有一种向诗歌靠拢的倾向,或者说有一种诗化的倾向” 。民族精神,民族智慧都是以诗的意味、诗的情趣、诗的力量……去作用于人的情感和灵魂。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入生活,雅俗共赏。传统诗教资源,是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既要向精品的传统文化延伸,又要向优秀的社区文化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新课标“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新课程使命:充分发挥诗教的审美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诗歌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诗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3)诗词楹联校园文学活动是语文新课程教育的有效实践形式。
课程改革,资源意识,把语文课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视野,成为语文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中,语文课本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只是一种教学媒体;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限定场所,只是提供一种时空。因此,校园诗词楹联文学活动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改革的样式。况且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开展校园诗词楹联文学活动,也就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活动。因此,校园诗词楹联文学活动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语文教育丰富多样内涵与形式,是语文新课程教育的有效实践形式。校园诗联文学活动,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从语文课程的边缘已经卓然走进语文课程的行列,是实施大语文教育的一种途径和依托。


(4)文学社团活动是实践“校园诗词楹联文学大课堂”的最佳途径。
文学社团,语文教育,是诗词楹联校园文化建设的双翼。中学有良好的诗联教学传统,一园诗花滋甘露,千树联果报春晖。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传统诗词楹联的欣赏与创作,有不少学生不仅初步学会了创作,还在校内外报刊公开发表了数百首诗词楹联作品。把文学社建设工作与学校的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聘请诗人联家为文学社开展系列诗联讲座。我校搭建“校园诗联文学大课堂”操练平台,取得了教研与诗联创作双丰收。


(5)校园诗词楹联文学繁荣和研究不足的矛盾
诗词进校,联渗课堂,已经成为当下校园文化和语文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诗教活动已由民间诗词组织的倡导、某些学校的自发行为逐步进入到了“民间推动,学校主动,政府主导”的新阶段。与当前校园诗教较为繁荣相比,对校园诗联文学现象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目前能零星看到为数不多的小论文。这些论文大多不成系统,篇幅短,属于经验总结,理论普适性不强。况且,校园诗词楹联文化建设毕竟不等同于校园诗教,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著作,开展校园诗教的学校也还没有从文化建设层面对诗教工作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因此,我们研究该课题是一种基于我们学校实际的探索性尝试,需要在专家的指导和不断的摸索中逐步成长。


(6)课题研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申请立项本课题,最接近课堂教学实际,具有校本性,属于学校、教师、学生最近发展区范畴;目的是探索诗词楹联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规律,探索诗词楹联校园文学活动推广的方法、途径与对策,将诗词楹联文学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和语文教育融为一体,使诗词楹联校园文学活动成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探索增强语文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新途径。